首頁 園況介紹 科學研究 園林園藝 環境教育 黨建文化 紀檢監察 信息公開 簡報年報
首頁 > 科學研究 > 研究機構 > 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負責森林生態學、廬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瀕危植物及保育遺傳、植物功能基因組及生物信息學、植物表型組學、植物與微生物互作相關研究工作。


中心包含的學科組


森林生態學研究組

森林生態學研究組立足于江西省,面向亞熱帶地區,以宏觀生物學研究為基礎,以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為切入點,多學科交叉,宏微觀結合,揭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關系。在種群生態學層面,針對植物種群數量、空間分布格局、年齡結構、種群更新和擴散動態開展研究。在群落生態學層面,研究植被群落的結構、組成、多樣性、演替及群落與環境因素互作等。在土壤生態學層面,開展土壤營養物質循環(如C、N、P等)及其影響機理研究,具體包括土壤有機質分解與固碳機制研究(碳組分、酶活性、微生物結構)、凋落物分解過程研究、土壤細根養分儲存與周轉研究、土壤氮素轉化過程及其損失機制研究等。在動植物種間關系層面,關注動物對植物的取食效應和對植物孢粉、種子的傳播效應,探索生態系統中動物對植物的生態功能。在海拔梯度生物多樣性監測層面,以維管束植物多樣性調查、微氣候監測為基礎,以近地面遙感、物候監測等技術為支撐,研究海拔梯度上... 詳細>>

組長:周賽霞

詳細>>

瀕危植物與保育遺傳研究組

圍繞我國中部地區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和特色經濟植物的科學保育與馴化利用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通過多學科的融合與交叉,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經濟性開發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指導。研究方向:1. 瀕危植物的物種形成機制及野外回歸;2. 植物就地和遷地保護策略;3. 重要植物類群的基礎生物學和可持續利用研究 詳細>>

組長:馮 晨

詳細>>

植物與微生物互作研究組

本研究組通過對植物-微生物互作關系的研究,特別是對其背后分子機理的深入解析,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保護生態環境,開發利用植物產物提供理論基礎和解決方案。研究方向:1. 植物-有害微生物 研究組將聚焦江西和我國主要植物特別是農作物的病害。在收集植物種質資源,分離病原菌的基礎上,研究組將利用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手段,通過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定位克隆抗病基因,調查背后的分子機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抗病設計并結合分子輔助育種,培養抗病的植物新品種,為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可持續的環境友好的綠色方案。2. 植物-有益微生物 共生是一種協同互利的關系。比如在豆科植物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能源提供給共生的固氮菌,而固氮菌可以通過固氮提供植物氮源。這種關系只能建立在特定的微生物和特定的植物之間。研究組將調查收集當地的有共生微生物的植物物種,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調查植物和微生物的對應關... 詳細>>

組長:劉小坤

詳細>>

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

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聚焦生態系統生態學和全球變化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依托廬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全面系統地開展亞熱帶山地和鄱陽湖流域生態系統的觀測與研究工作,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應對全球變化能力,為江西省乃至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詳細>>

組長:熊鑫

詳細>>

氮磷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組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產業需要,聚焦于陸地生態系統氮磷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依托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建立特色的森林和草地野外試驗樣地,立足江西省,輻射熱帶亞熱帶地區,采用野外控制實驗、自然梯度調查和室內培養試驗、數據整合分析(遙感)等手段全面系統地研究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氮磷動態及其在自然過程和全球變化(增溫、干旱和人類管理等)的角色,創建一流氮磷生物化學研究團隊,服務于國家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氮磷生物地球化學學科發展。  詳細>>

組長:牛國祥

詳細>>
超碰在线国产无码/_高清久久久精品三级片_国产高潮无码久久流白浆_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